大神28开奖预测软件
  • 首页
  • 大神28开奖预测软件介绍
  • 产品展示
  •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大神28开奖预测软件 > 新闻动态 >
  • 双通道内镜(UBE)-单侧入路双侧减压(ULB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发布日期:2025-10-08 18:32    点击次数:183

    许运 译

    Unilateral Laminotomy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 (ULBD) Through Biportal Endoscopy for Lumbar Spinal Stenosis

    Weibing Xu, Da-Sheng Tian, Wang Qi-Fei, and Javier Quillo-Olvera

    引 言

    腰椎管狭窄症(LSS)是指椎管横径或前后径变窄,导致继发于神经根损伤的临床症状。然而,解剖学发现可能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不一致,因为解剖学上狭窄的椎管可能是无症状的。

    椎管狭窄可以根据其病因或解剖结构进行分类。关于椎管狭窄的病因,已经描述了两种类型:先天性和更常见的后天性。解剖学分类是指狭窄发生的部位,例如中央管、侧隐窝或椎间孔。退行性变是大多数患者腰椎管狭窄症的原因。

    腰椎管狭窄是一种退变过程,每100000个居民中有5例患者,7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80%存在一定程度的狭窄。这是因为腰椎的骨、韧带和滑膜组织退变和过度生长,逐渐压迫硬膜外腔的神经和血管成分[1]。每年每10万居民中有3-11.5例进行椎管狭窄手术,这是65岁以上老年患者进行椎管手术的最常见适应症。2007年,美国医疗保险患者接受了37500多次椎管狭窄手术,总费用近16.5亿美元[2-4]。

    合理性

    对于保守治疗没有改善或出现严重症状和硬膜囊压迫的患者,通常建议进行手术干预。一项系统综述表明,在尝试了6个月的非手术治疗但失败后,手术治疗椎管狭窄更有效[5]。The Spine Patient Outcomes Research Trial(SPORTS)开展了一项广泛的研究:比较了无腰椎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标准的椎板切除后路减压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该研究得出结论,手术治疗的患者在2年时疼痛和功能有了更显著的改善[6]。4年的随访结果显示,疼痛和功能持续改善,表明手术是有益的[7]。

    关于出现退行性腰椎滑脱的情况下是否需要融合来治疗LSS,在90年代,两项小型试验表明LSS合并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一期行椎板切除加融合术疗效更好[8,9]。然而,2016年,Swedish Spinal Stenosis Study(SSSS)进行一项大型随机对照试验(RCT),比较了LSS合并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进行椎板减压加融合与单独椎板减压术的临床疗效,发现两组患者在2年和5年的随访中,临床结果或再手术率没有显著差异[10]。因此,本章的作者认为,每个患者都应该有一个量身定制的、具体的手术计划,涵盖腰椎病理学的各个方面。基于循证医学,减压或减压加融合两种手术均是治疗LSS的有益选择。Instrumented Pedicle screw (SLIP) RCT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表明,在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滑脱的情况下,接受椎板减压融合治疗的患者的身体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再次手术率降低。然而,失血量(EBL)增多,医疗成本也明显增高,这些患者的住院时间也更长[11]。

    然而,LSS患者的其他减压选择可以减少手术对患者的不利影响。这一系列所谓的微创脊柱手术(MISS)技术,减少了对椎旁组织的损伤,保持脊柱节段的稳定性,患者比传统手术更快地恢复基本的生活活动,即使在肥胖患者或退行性脊柱侧凸和腰椎滑脱等具有挑战性的病例中也是如此[12,13]。

    传统部分的椎板切除术、甚至完全小关节切除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这种对后方稳定结构的广泛切除,在术后早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可能会导致后期的不稳定。复发率高达30%[14-16]。鉴于此,Young等人[17]和Aryanpur等人[18]于1988年同时提出了一种新的减压技术,称为显微镜下的“双侧关节下开窗”,以进行更精确的减压。他们使用钻头仅切开肥大和增厚的关节突关节黄韧带,同时保留后部稳定结构,如棘突、棘突间韧带以及大部分椎板和关节突关节。

    Poletti[19]于1995年将单侧椎板切开术用于双侧黄韧带切除术。然而,Spetzger等人[20]于1997年正式提出了“单侧椎板切除双侧减压或ULBD”这一术语。作者声称,通过ULBD减压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术后不稳定,因为只切除了压迫部分的关节突关节。同样,作者得出结论,椎旁肌附着点和后张力带中线结构的保留,与良好的临床效果密切相关[21]。

    随之,Guiot等人[22]在2002年的一项尸体研究中报道了内镜下ULBD的可行性。随着全内镜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椎板切除术和小关节切除术等传统的开放手术理念,逐渐开始有其他的选择替代性。

    2011年,Komp等人[23]报道了全内镜ULBD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令人鼓舞的临床效果。作者还得出结论,除了观察到与MISS相关的所有优点,如减少预计失血压量、缩短住院时间、微创性和减少对腰椎稳定结构的损伤外,单侧入路进行双侧的神经减压技术上是可行的。然而,在某些LSS病例中,预计需要更多的骨结构的处理,单通道内镜技术可能还难以解决。

    最近,单侧双通道内镜(UBE)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可以对特定目标进行特定的减压,这与其他MISS具有相同的优势,然成,单通道内镜难以获得高清,高质量的术中影像,此外还有:能够通过独立于内镜通道的,工作通道引入标准的腰椎手术器械。

    Soliman[24]和Eun等人[25]报告了他们各自使用UBE-ULBD的临床经验后,它已成为治疗LSS的更合适的选择。通过相互独立的工作通道和观察通道,UBE有几个具体的优势:

    更宽的手术活动范围

    神经结构的直接可视化

    多功能化

    更多器械选择

    这些优势有助于外科医生更容易、更有效地进行ULBD手术。

    切口规划和建立通道

    全身麻醉后,患者取俯卧位。如果只计划进行同侧减压,皮肤切口应靠近棘突。然而,要进行对侧减压,皮肤切口位置应根据外科医生所在的位置,外移5mm(左侧)至10mm(右侧)(图16.1)。

    以左侧手术为例。理想情况下,工作通道切口设置在椎弓根下1/3至1/2处,以便进行下椎板上缘的减压。同时,观察通道(颅侧切口)距离工作通道2.5-3cm(取决于患者的脂肪厚度)。建议作横切口,以促进水流顺畅。随着将扩张导棒插入棘突基底部,剥离多裂肌的附着处,到达棘突椎板交界处(图16.2)。

    图片

    图16.1 在不同的手术操作侧,UBE-ULBD皮肤的切口。

    图片

    图16.2 C型臂透视(前后位视图)2个通道的着落点

    在确定棘突与椎板的交界处后,解剖椎板间隙周围的软组织以创建工作空间(图16.3a)。在此,去除黄韧带的浅层,露出棘突基底的骨边缘、上椎板的下边缘、同侧下关节突(IAP)和下椎板的上边缘(图16.3b,c)。按照以下顺序进行骨性结构减压:

    (1)从棘突与椎板交界处开始去除骨性结构。外科医生可使用末端弯曲的骨凿凿开棘突的底部和上椎板的下边缘以分离黄韧带的颅侧止点。(图16.4)

    图片

    Fig. 16.3图16.3工作空间标志。(a) 上椎板和棘突交界处颅侧椎板间隙(ILS)。(b,c)去除黄韧带浅层后,IAP和识别出下层。Cra颅侧、Cau尾侧、Med内侧、Lat外侧、LF韧带黄,IAP下关节突

    图片

    图片

    图16.4棘突椎板交界处底部切除。(a) 上椎板和棘突基部(棘突)被磨开。(b) IAP的内侧也被去除。(c) 颅侧黄韧带被释放。颅侧、尾侧、中内侧、外侧、左前黄韧带,IAP下关节突

    (2)然后,切除同侧下关节突(IAP)的内侧部分。当剥离延伸到外侧的黄韧带后,使用Kerrison咬骨钳便于切除下关节突(IAP)内侧部分,必须注意不要过度去除IAP,以避免医源性不稳定的风险(图16.5)。

    图片

    图16.5骨去除的环形顺序。(a) 剥离LF的横向延伸部分。(b)去除了部分IAP。(c) 下椎板的上缘被切除,切除黄韧带止点 Cra颅侧、Cau尾侧、Med内侧、Lat外侧、LF黄韧带、IAP 下关节突

    (3)切除同侧上关节突(SAP)基底部,可以使用不同的器械完成,以实现侧隐窝的减压。应去除足够的骨质以暴露行走神经根,而不仅仅是硬膜囊的外侧边界。不同的标志可以用作外侧隐窝减压的终点,例如识别“椎弓根的内侧壁”或松解后可搏动的行走神经根(图16.6)。

    图片

    图16.6同侧关节突下减压术。(a) 切除同侧SAP内侧。B显露行走神经根(NR)。(c) 侧隐窝减压结束,观察椎弓根内侧壁。Cra颅,Cau尾,Med 内侧、外侧、左前黄韧带、SAP上关节突

    (4)当完成“过顶”操作后,黄韧带必须尽可能保持完整,因为它在骨质去除过程中可有效保护神经组织的作用。

    图片

    图16.7切除棘突的基部以到达对侧,去除上下棘突基底至少5毫米

    图片

    图16.8过顶后,于椎板下潜行对侧减压,去除部分上下关节突,横断面:UBE-ULBD手术中,橙色显示为骨切除范围。IAP较差关节突上关节突,SP棘突

    对侧减压

    建议切开棘突的基底部到达对侧,并用椎板下潜行减压。因此,作者建议:至少切除上、下棘突根部5mm(图16.7)。这将允许进入对侧,并去除上下椎板的腹侧。保留椎板背侧表面的优点是,不需要剥离附着在它们上面的肌肉;还避免了进行全椎板切除术,就可以直接看到对侧IAP和SAP。越过中线后,不需要切除更宽的椎板(图16.8)。切除椎板下方大约3-4mm厚的骨质就足够了。越过黄韧带,很容易找到对侧IAP的内侧部分。此外,在IAP内侧表面的解剖过程中,可以发现黄韧带和囊韧带之间存在紧密的纤维连接。因此,我们建议用钝头的刮匙将黄韧带从IAP骨性表面剥离下来,直至下关突的腹侧。将黄韧带 与IAP分离后,外科医生可以使用高速磨钻、不同尺寸和头端的Kerrison钳和骨凿切除IAP。

    头端弯曲骨凿使用起来效率可能更高,但造成神经组织损伤的可能性也会增高。适当切除IAP后,SAP的内侧界和尖端将暴露出来。使用刮匙剥离SAP下方的黄韧带深层止点。切断SAP的尖端,直到观察到对侧的“内侧壁椎弓根”。

    进一步切除SAP以便显露出行走根的肩上及腋下部分,表明完成了足够充分的减压。使用刮匙或神经钩探查,以确保行走神经根管无狭窄、阻塞。如果神经根管解压不充分,需彻底解压。建议在所有骨性减压完成之前,需保持黄韧带的深层完整性。

    骨性减压全部结束后才能去除黄韧带。首先,建议用神经钩探查和分离黄韧带与硬膜囊之间的间隙。在大多数情况下,两者之间都有一层脂肪组织;然而,有时可以发现硬膜与椎体或韧带紧密粘连,尤其是在中线处。外科医生还可辨认出黄韧带的中线结构,呈“V形”。它也被称为“V领”。因此,在切除黄韧带之前,需仔细解剖黄韧带,然后用Kerrison钳将其取出(图16.9)。

    图片

    图16.9 UBE-ULBD对侧腰椎管减压的顺序。(a) 切除对侧部分椎板。(b) 切除对侧部分IAP。(c) 腹侧SAP切除并减压行走神经根(NR)。(d) 完成对侧行走NR减压。(e) 确定对侧椎弓根内侧壁。(f) 两侧减压,行走神经和硬膜囊暴露。Cra颅侧,Cau-尾侧,Med内侧,Lat外侧,IAP下关节突,SAP上关节突,LF黄韧带,NR神经根

    视频16.1演示了单侧椎板切除双侧椎管减压术(ULBD)进行双侧减压的手术步骤。外科医生必须记住,该手术旨在尽可能地保护稳定结构(小关节、椎板、棘间韧带、椎旁肌肉)。双通道内镜技术(UBE)可通过椎板下方潜行切除骨质,以切除对侧椎板,避免了全椎板或小关节切除,完成神经根减压,从而防止进一步的医源性不稳定。对于腰椎中央管狭窄和关节突下狭窄的神经组织减压,UBE-ULBD是一种合适的替代选择。

    在需要多节段减压的情况下,建议使用尾部切口作为下一节段的通道。例如,尾部切口将用于右侧下一层的工作通道。同一切口将用作左侧的观察口(图16.10)。

    图片

    图16.10手术伤口术后第10天。L4-L5,L5-S1右侧UBE-ULBD手术,病侧。黑色虚线代表中线。右侧,箭头和大写字母表示:通道切口(W;工作通道——红色箭头V;观察通道--蓝色箭头)

    双通道内镜下黄韧带的手术解剖

    在UBE等内镜手术过程中,仔细解剖黄韧带至关重要。根据之前的研究,黄韧带分为两层,韧带-浅层和深层。然而,Viejo Fuertes等人[26]定义黄韧带两层结构是根据其纤维的取向性。其他研究[27,28]发现黄韧带浅和深两层是分离的,这是由于黄韧带在椎板骨面止点情况的差异性决定的。黄韧带的浅层覆盖于椎板间隙的背侧,从颅侧椎板的前下边缘延伸到尾板的后上边缘。同时,深层从颅侧板脊延伸到尾侧椎板的前上和前下部分(图16.11和16.12)。

    图片

    图16.11LF在椎板的附着(矢状切面)。黄色区域代表LF的浅层。红色区域为深层

    图片

    图16.12LF与椎板的连接。黑色虚线黄色区域代表LF的浅层。下面的黄色区域代表更深层

    最近的一项研究[29]提出了一个明确的结论,表明所谓的黄韧带表层或浅层可能是棘间韧带的延伸;尽管关于黄韧带的双层结构存在争议,但在UBE-ULBD中应该很好地识别黄韧带。

    对黄韧带浅层正确解剖分离,可以清楚地识别骨结构的边缘,如椎板、棘突基底以及IAP和SAP的内侧表面,同时,通过对这些骨标志的观察与识别可以避免对骨结构的过度打磨。

    此外,如前所述,由于连接黄韧带和硬脊膜的纤维带和膜椎韧带恰好在中线处形成中央褶皱,因此必须小心解剖黄韧带的深层。此外,硬膜外脂肪覆盖了中央褶皱和韧带结构;因此,在这个部位很容易造成硬脊膜撕裂。

    图片

    图16.13黄韧带安全切除的“三明治理念”。

    根据作者的“三明治理论”(图16.13),黄韧带的背侧表面、硬膜外脂肪组织和硬脊膜形成的三层结构必须在术中能够识别。Kerrison钳应放置入中上层(脂肪组织上方),以避免硬脊膜损伤。

    讨论

    在本章中,我们强调了双通道内镜在腰椎管狭窄症(LSS)病例中减压神经组织的潜在益处。此外,作者还指出了与UBE相关的以下特定优势:

    (1)关节镜能够获得的高质量成像,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持续的盐水灌注,使UBE技术成为一种真正的水介质内镜手术。

    (2)外科医生必顺具备独立操作器械和内镜的能力,这为UBE技术提供了灵活性及多功能性,能确保进行关键部位解剖时的安全性,并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3)外科医生需要对脊柱手术标准器械的具有一定的熟悉度。

    (4)UBE与开放手术相比,肌肉损伤最小,与其他全内镜技术相比,术中辐射更少。

    (5)具有其他微创减压手术经验的外科医生,如大通道或全内镜,可以缩短UBE内镜的学习曲线。

    (6)其他脊柱区域,如颈椎或胸椎,可以也可以通过UBE减压。

    (7)此外,在单侧椎板切除双侧椎管减压术(ULBD)手术中,我们认为双通道内镜弥补了单通道内镜手术的一些缺点。例如,在椎板间入路手术中单通道内镜,器械只能进行同轴应用;关键在于,如果外科医生需要到达特定手术位置,内镜系统也需要与工具一起移动,有时由于有受到椎管内的复杂解剖空间的限制,而无法移动。此外,如果进行强行撬动,外科医生可能会损坏昂贵的脊柱内镜。然而,在UBE中,器械和内镜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度,如果需要,可以对两者进行重组,对复杂的解剖结构和手术器械能够清楚地分辨。

    通过MISS手术进行单侧椎板切除双侧椎管减压术(ULBD)对具有生物力学作用的重要椎旁组织的损伤较小,如椎旁肌肉、棘间韧带和棘上韧带,当然还有小关节。因此,这种微创手术具有较低的医源性损伤及术后不稳定风险[19,30,31]。

    此外,几项研究表明用于治疗LSS的UBE-ULBD可以像开放或显微外科技术一样对神经组织进行充分和适当的减压[32-34]。

    UBE-ULBD旨在实现扩大硬膜外腔,减压神经组织,取得与单通道内镜或显微手术相同或相似的临床效果。采用UBE-ULBD进行骨性结构的减压,去除的骨结构包括同侧部分椎板、棘突基部底部和小关节内侧部分,这是所有内镜(单孔内镜,显微内镜、大通道)实施ULBD减压术均能够做到的。然而,UBE-ULBD与其他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该技术在水环境下的高清术野和两个通道运用的高效与灵活性。UBE-ULBD的手术结束的标准是观察到神经组织的松解、游离。确认双侧侧隐窝充分减压是可以观察到两侧下椎弓根的内侧壁。

    此外,内镜技术(单孔或双孔)与开放或显微手术相比,其他额外优势是保留了小关节,以及和与对椎旁肌肉的产生轻微损伤。[34]。

    ULBD对同侧侧隐窝的减压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然而,在UBE中,外科医生可协同内镜和手术器械,在切除同侧关节突时,通过旋转30°的透镜进行IAP和SAP的底部切除,展示了其操作通道的灵活性,减少了采用单孔内镜在手术时的限制,可尽可能地保留关节突关节。Eum等人[35]首次报告了接受UBE-ULBD治疗的LSS患者令人鼓舞的临床结果。作者在他们的研究中纳入了58名患者,他们都实现了神经组织的充分减压。根据Macnab满意度标准,47名患者将手术评为优秀或良好。并发症包括3例术后头痛、2例硬膜外切开术、2例术后麻木和1例硬膜外血肿。

    Li等人[36]报告了一项系统综述的结果,比较了UBE-ULBD和显微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作者筛选了7篇符合质量标准的研究论文。分组如下:UBE组288例,显微手术组234例。作者发现住院时间两组之间没有优势。UBE手术比显微手术更节省手术时间。UBE组患者术后背痛VAS评分优于显微手术组。

    UBE组仅在术后第一天下肢VAS评分优于显微手术。此外,作者发现两组在术后ODI、并发症、翻修率或硬脊膜横截面积方面没有差异。最后,作者报道UBE组仅在术后第一天的C-反应蛋白(CRP)水平低于显微手术组。作者得出结论,UBE和显微手术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仍然是技术上的,考虑到图像质量、使用两个独立通道的能力,以及外科医生熟悉的操作工具的能力,是UBE优于显微手术的最重要优势。

    此外,2019年的一项RCT研究论文,主要关注UBE与显微腰椎减压椎板切除术,包括64名患者,分为两组(UBE与显微镜),每组32名患者。该研究报告称,两组在1年随访时的术后临床结果没有显著差异。因此,与显微镜在LLS减压中相比,UBE技术的临床有效性与前者没有明显的差异性[37]。

    Pao[38]2021年的另一项系统综述发现,UBE-ULBD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硬脊膜撕裂,发病率在1.5%至9.7%之间。一般很小的撕裂,术中是可以处理的。然而,大于10毫米的撕裂,需要直接修复以防止脑脊液(CSF)漏[39]。本章讨论了外科医生在进行黄韧带切除术时必须如何小心,以及由于其解剖特征,硬脊膜中央褶皱,受损的风险通常是较更高的。

    其他并发症是硬膜外血肿,可以通过射频(RF)、骨蜡、止血基质进行充分止血,并在术后进行硬膜外引流来预防。此外,有报道腰椎UBE-ULBD后的术后可发生一些神经系统疾病,例如头痛或慢性硬膜下血肿,这与硬膜外腔静水压力密切相关[40,41]。

    结 论

    基于双通道内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最新证据,单侧椎板切除双侧椎管减压术取得了令人鼓舞的临床效果,而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此外,双通道内镜手术也具有与其他微创手术相同的优势,例如住院时间更短,恢复日常活动更快。然而,建议对这项技术感兴趣的外科医生在采用UBE技术进行腰椎管狭窄症减压的手术过程,要充分考虑到本章节讨论的问题,以确保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Kalichman L, Cole R, Kim DH, et al. spinal stenosis prevalence and association with symp-toms: the Framingham Study. Spine J. 2009;9(7):545–50. 

    2. Deyo RA, Mirza SK, Martin BI, Kreuter W, Goodman DC, Jarvik JG. Trends, major medical complications, and charges associated with surgery for lumbar spinal stenosis in older adults. JAMA. 2010;303(13):1259–65.

    3. Bagley C, MacAllister M, Dosselman L, Moreno J, Aoun SG, El Ahmadieh TY. Current concepts and recent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lumbar spine stenosis. F1000Res. 2019;8:F1000 Faculty Rev-137.

    4. Melancia JL, Francisco AF, Antunes JL. spinal stenosis. Handb Clin Neurol. 2014;119:541–9.

    5. Kovacs FM, Urrútia G, Alarcón JD. Surgery versus conservative treatment for symptomatic lumbar spinal stenosi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Spine (Phila Pa1976). 2011;36(20):E1335–51.

    6. Weinstein JN, Tosteson TD, Lurie JD, et al. Surgical versus nonsurgical therapy for lumbar spinal stenosis. N Engl J Med. 2008;358(8):794–810.

    7. Weinstein JN, Tosteson TD, Lurie JD, et al. Surgical versus nonoperative treatment for lumbar spinal stenosis four-year results of the spine Patient Outcomes Research Trial. Spine (Phila Pa1976). 2010;35(14):1329–38.

    8. Bridwell KH, Sedgewick TA, O’Brien MF, Lenke LG, Baldus C. The role of fusion and instrume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with spinal stenosis. J spinal Disord. 1993;6(6):461–72.

    9. Herkowitz HN, Kurz LT. 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with spinal stenosis. A prospective study comparing decompression with decompression and intertransverse process arthrodesis. J Bone Joint Surg Am. 1991;73(6):802–8.

    10. Försth P, Ólafsson G, Carlsson T, et al.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fusion surgery for lumbar spinal stenosis. N Engl J Med. 2016;374(15):1413–23.

    11. Ghogawala Z, Dziura J, Butler WE, et al. Laminectomy plus fusion versus laminectomy alone for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N Engl J Med. 2016;374(15):1424–34.

    12. Hudak EM, Perry MW. Outpatient 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 using endoscopy for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spinal stenosis among obese patients. J Orthop. 2015;12(3):156–9.

    13. Hasan S, McGrath LB, Sen RD, Barber JK, Hofstetter CP. Comparison of full-endoscopic and minimally invasive decompression for lumbar spinal stenosis in the setting of degenerative scoliosis and spondylolisthesis. Neurosurg Focus. 2019;46(5):E16.

    14. Rosomoff HL. Neural arch resection for lumbar spinal stenosis. Clin Orthop Relat Res. 1981;154:83–9.

    15. Johnsson KE, Willner S, Johnsson K. Postoperative instability after decompression for lumbar spinal stenosis. Spine (Phila Pa 1976). 1986;11(2):107–10.

    16. Lee CK. Lumbar spinal instability (olisthesis) after extensive posterior spinal decompression. Spine (Phila Pa 1976). 1983;8(4):429–33.

    17. Young S, Veerapen R, O’Laoire SA. Relief of lumbar canal stenosis using multilevel subarticular fenestrations as an alternative to wide laminectomy: preliminary report. Neurosurgery. 1988;23(5):628–33.

    18. Aryanpur J, Ducker T. Multilevel lumbar laminotomies for focal spinal stenosis: case report. Neurosurgery. 1988;23(1):111–5.

    19. Poletti CE. Central lumbar stenosis caused by ligamentum flavum: unilateral laminotomy for bilateral ligamentectomy: preliminary report of two cases. Neurosurgery. 1995;37(2):343–7.

    20. Spetzger U, Bertalanffy H, Naujokat C, von Keyserlingk DG, Gilsbach JM. Unilateral laminotomy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 of lumbar spinal stenosis. Part I: anatomical and surgical considerations. Acta Neurochir. 1997;139(5):392–6.

    21. Spetzger U, Bertalanffy H, Reinges MH, Gilsbach JM. Unilateral laminotomy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 of lumbar spinal stenosis. Part II: clinical experiences. Acta Neurochir (Wien). 1997;139(5):397–403.

    22. Guiot BH, Khoo LT, Fessler RG. A 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 for decompression of the lumbar spine. spine (Phila Pa 1976). 2002;27(4):432–8.

    23. Komp M, Hahn P, Merk H, Godolias G, Ruetten S. Bilateral operation of lumbar degenerative central spinal stenosis in full-endoscopic interlaminar technique with unilateral approach: pro棘突ective 2-year results of 74 patients. J spinal Disord Tech. 2011;24(5):281–7.

    24. Soliman HM. Irrigation endoscopic decompressive laminotomy. A new endoscopic approach for spinal stenosis decompression. spine J. 2015;15(10):2282–9.

    25. Eun SS, Eum JH, Lee SH, Sabal LA. Biportal endoscopic lumbar decompression for lum-bar disk herniation and spinal canal stenosis: a technical note. J Neurol Surg A Cent Eur Neurosurg. 2017;78(4):390–6. 

    26. Viejo-Fuertes D, Liguoro D, Rivel J, Midy D, Guerin J. Morphologic and histo-logic study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 in the thoraco-lumbar region. Surg Radiol Anat. 1998;20(3):171–6. 

    27. Olszewski AD, Yaszemski MJ, White AA 3rd. The anatomy of the human lumbar liga-mentum flavum. New observations and their surgical importance. spine (Phila Pa 1976). 1996;21(20):2307–12. 

    28. Chau AM, Pelzer NR, Hampton J, et al. Lateral extent and ventral laminar attachments of the lumbar ligamentum flavum: cadaveric study. Spine J. 2014;14(10):2467–71. 

    29. Iwanaga J, Ishak B, Saga T, et al. The lumbar ligamentum flavum does not have two layers and is confluent with the inter spinous ligament: anatomical study with application to surgical and interventional pain procedures. Clin Anat. 2020;33(1):34–40. 

    30. Bresnahan LE, Smith JS, Ogden AT, et al. Assessment of para棘突inal muscle cross-sectional area after lumbar decompression: minimally invasive versus open approaches. Clin spine Surg. 2017;30(3):E162–8.

    31. Storzer B, Schnake KJ. Microscopic bilateral decompression by unilateral approach in spinal stenosis. Eur spine J. 2016;25(Suppl 2):270–1. 

    32. Heo DH, Quillo-Olvera J, Park CK. Can percutaneous biportal endoscopic surgery achieve enough canal decompression for degenerative lumbar stenosis? Prospective case-control study. World Neurosurg. 2018;120:e684–9. 

    33. Kim SK, Kang SS, Hong YH, Park SW, Lee SC. Clinical comparison of 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echnique versus open microdiscectomy for single-level lumbar discectomy: a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analysis. J Orthop Surg Res. 2018;13(1):22. 

    34. Heo DH, Lee DC, Park CK.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ree types of minimally invasive decom-pressive surgery for lumbar central stenosis: biportal endoscopy, uniportal endoscopy, and microsurgery. Neurosurg Focus. 2019;46(5):E9. 

    35. Hwa Eum J, Hwa Heo D, Son SK, Park CK. Percutaneous biportal endoscopic decompression for lumbar spinal stenosis: a technical note and preliminary clinical results. J Neurosurg Spine. 2016;24(4):602–7. 

    36. Li C, Ju F, Li W,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 compared with microscopic decompres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spinal stenosis: a protocol for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Medicine (Baltimore). 2021;100(50):e27970. 

    37. Park SM, Park J, Jang HS, et al. Biportal endoscopic versus microscopic lumbar decom-pressive laminectomy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stenosi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Spine J. 2020;20(2):156–65.

    38. Pao JL. A review of 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decompression for degenerative lumbar canal stenosis. Int J Spine Surg. 2021;15(suppl 3):S65–71. 

    39. Kim JE, Choi DJ, Park EJ. Risk factors and options of management for an incidental dural tear in biportal endoscopic spine surgery. Asian spine J. 2020;14(6):790–800.

    40. Lin GX, Chen CM, Kim JS, Song KS.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racranial subdural hygroma to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following endoscopic spinal surgery: a case report. J Neurol Surg A Cent Eur Neurosurg. 2021; https://doi.org/10.1055/s- 0041-  1723812. 

    41. Lee KH, Kim GL, Park J, Lee HB, Hong SY, Kim TH. Retinal hemorrhage and transient consciousness disturbance after biportal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1 May 31]. J Orthop Sci. 2021. pii: S0949-2658(21)00150-0.

    图片

    许 运

    医学博士 硕士研究生导师 副主任医师 

    浙江省人民医院(疼痛科主任助理)

    擅长: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肿瘤等脊柱疾病的诊治与微创手术。

    研究领域:脊柱外科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新型微-纳米生物材料在骨、关节、软组织移植与重建中的应用研究。

    学术成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主持省局级课题2项,在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Biomaterials,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Acta Biomaterialia, Nanoscale等国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

    社会任职: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学专业委员会脊柱内镜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 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BEIS脊柱内镜学组 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疼痛医学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运动医学分会 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疼痛学专科分会微创介入镇痛学组 委员;

    上海市金山区医学会疼痛专业学组 委员。

    门诊时间

    朝晖院区:周三上午,周六上午

    越城院区:周二下午,周四上午

         疼痛科治疗领域 ▼  

    Therapeutic areas in pain medicine

    图片

    三叉神经痛

    ▂▂

    通过脉冲射频、射频热凝、球囊压迫等手段对三叉神经节进行功能调节或破坏,达到控制疼痛的目的,有很好的“止痛:效果,详情请至疼痛科了解。

    图片

    带疱后神经痛

    ▂▂

    现阶段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脊髓电刺激技术同样适用。此外,目前50岁以上人群可以通过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进行预防。

    图片

    颈肩腰腿痛

    ▂▂

    据报道,慢性腰痛的患病率约为23%。目前,神经阻滞治疗技术、射频等离子消融技术、臭氧技术等均有良好疗效,请至疼痛科咨询。

    图片

    癌痛

    ▂▂

    癌症确诊时,约50%的病人已存在疼痛。据临床资料统计,50%-80%的癌痛病人未能得到科学有效的镇痛治疗。有需要的患者请尽早至疼痛科咨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 上一篇:宁夏证监局深耕走访“全实效” 助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 下一篇:没有了
  • 热点资讯

    • 2025年5月11日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价格行情
    • 探索演艺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5中国(成都)演出交易会在成都启幕
    • 双通道内镜(UBE)-单侧入路双侧减压(ULB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 2025年1月26日全国主要批发市场葡萄干(通货)价格行情
    • HarmonyOS 5助力华为nova 13系列公测, 解锁“真香”智慧生活

    相关资讯

    • 2025年1月26日全国主要批发市场葡萄干(通货)价格行情
    • 99.9%…但不是今天! 德甲积分榜: 拜仁遭绝平领先9分+30个净胜球
    • 探索演艺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5中国(成都)演出交易会在成都启幕
    • 家和万事兴161188103:二战经典电影《游击队》中字完整版。
    • 参股保险板块12月10日涨0.42%,飞利信领涨,主力资金净流出15.74亿元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大神28开奖预测软件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